“缺芯”持续大湾区产能排期至2年后 半导体产业迎深入布局机遇期
“缺芯”是贯穿今年半导体产业的关键词,在产能调解的过程中,国内的供应链也在重塑。
一方面,不少终端企业受到影响,这一轮的特殊短缺问题从汽车厂停工开始受到关注。前两年全球汽车销量下滑的情况下,晶圆厂的汽车相关订单原本就在减少,因此相关成熟产能配置也在降低,新冠疫情后产业链都在担心需求下滑,也进一步掩盖了产能问题。而随后汽车、5G、云计算、IoT等需求开始反弹,但是成熟产能本就不足,再加上贸易战、囤货等因素,连锁反应后至今供需失衡。
另一方面,产能短缺也为芯片等上游企业们带来发展契机。“其实今年上半年的国内半导体企业,遇到了千载难逢的缺货时机,很多公司都得到了较多的成长机会,在海外客户方面也获得了一些机会。”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指出,对于中国市场,Gartner预计在2025年,中国半导体公司的收入份额将从2020年的15%翻番到30%。
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半导体企业而言,面对行业景气周期,也迎来扩大规模、深入布局的机遇。
“芯片荒”持续
据悉,最紧缺的芯片类型包括MCU、电源管理芯片、屏幕驱动芯片等。以MCU为例,近年来,随着物联网发展、汽车电子化的加速,MCU的需求也在迅速攀升。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,近五年全球MCU出货数量和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。全球MCU产品出货量从2015年的22058百万个增长至2020年的36065百万个,其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5945百万美元增长至2020年20692百万美元。从MCU的增长可以看到,近年来成熟工艺的产品需求在不断上升,而成熟产能扩张少,在汽车需求变动、疫情、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,形成了特殊的短缺期。
这也导致了相关芯片的多轮涨价,价格从涨30%到翻倍的情况都屡见不鲜。而残酷的现实是,一些企业加价也买不到芯片,市场的不稳定极大地考验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。
多位创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目前整个市场处于混乱阶段,今年芯片出货的周期都会偏长,除了争夺晶圆厂商的产能,还需要抢封装测试的产能,产能已经排到了2022、2023年。据记者了解,一些芯片设计小企业,因为拿不到晶圆厂和封装厂的产能排期,一直没能流片,也有从业者表示,部分封装厂只接2年后的订单。
短缺背后是产能供不应求,尤其是8英寸和12英寸的成熟产能。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会上,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表示,产能短缺将持续今年全年,并可能延续到2022年。英特尔CEO基辛格在二季度的财报会上预计,供应短缺将在下半年见底,但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,才能完全赶上行业需求。
根据SEMI数据,全球半导体制造商在2020至2024年将持续提高8英寸晶圆厂产能,预计增加95万片/月,增幅17%,达到660万片/月的历史新纪录,其中,2021年8英寸晶圆产能则由中国占大多数,占比为18%。
“国产化”之辩
在产能紧张的背景下,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在国产化、晶圆代工、新兴市场等方面有机会更进一步。
比如在MCU领域,天风证券研报指出,由于上游晶圆厂、封测厂产能持续紧张,原料物价不断上涨,在下游终端市场需求持续强劲的背景下,MCU整体供不应求,导致出货周期延长,涨价超过预期。缺货背景下,国内MCU厂商迎来重要机遇。此前,比亚迪半导体就发布公告称,车规级与工业级MCU芯片,累计出货已突破20亿颗;芯海科技、全志科技均在一季度实现业绩大幅增长。
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,超过74%的中国MCU市场被意法半导体、恩智浦、微芯科技、瑞萨电子、英飞凌等海外厂商占据,本土MCU厂商市场占有率仅为10%左右。在这一波供不应求的过程中,国内企业进一步崛起。
再看粤芯半导体,一直在积极扩张产能中,其成熟产能正是当下市场需求,发展势头迅猛;同时新兴的产业领域也迎来机会,如睿思芯科参与的RISC-V产业、热门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等等;此外,华为、OPPO等大湾区内的终端企业在不断地投资国内的半导体公司,扶持国内产业链成长,而为了供应安全,下游客户愿意给予国内的半导体公司更多机会,来提升良率和国产化比例。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“国产化”一直在业内受到争议,狭隘地定义、吹捧国产并不利于产业发展。芯谋研究(ICwise)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就指出,芯片国产化很难精确定义,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全产业链全产业环节由单一国家制造的芯片,有些人乘机模糊国产化的含义,故意避实就虚,乱中牟利。
顾文军表示:“一片芯片最重要的不是国产化的身份,重要的是它能否解决问题。一是能否服务我们的经济。目前汽车缺芯,车企停产,不管是谁为车企供应芯片,能让生产线转起来,能造出车供应市场,消费者不会去问芯片是谁供应的。二是能否发展我们的半导体产业。只要能让我们的半导体供应链正常运转,上下游企业就有单可接,研发就有资金可用,技术和人才就在进步,那我们产业就一定在进步,抗封锁的能力就一定在增强。”
2、本网其他来源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
3、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,电话:0755-32905944,或者联系电子邮件: 434489116@qq.com 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
4、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。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。